“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探究

发表于:2017-09-11 来源: 点击:1295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实际上,‘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高校师生常以现代化高质量服务标准来评判后勤服务,而传统后勤原有的简单、落后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师生以及后勤职工的要求,高校后勤部门结合“互联网+”思维追求新形式服务与沟通方式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对高校后勤服务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快速迭代,大大提高了信息对称性和沟通便捷性,各高校后勤已在探索各自的信息化改革之路,例如后勤建立微信服务公众号、微信群、BBS 服务版面等,实现后勤与广大师生的无缝沟通,同时也利用信息化逐步实现后勤的无纸化办公等等。 “互联网+”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提高师生沟通效率和后勤职工办公效率,二是实现后勤信息的统一共享和资源互通,三是提高后勤职工信息化服务的整体素质,四是建立现代后勤文化。

通过互联网+将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充分结合,发挥互联网在后勤中的作用,实现传统后勤向智慧型后勤的转型。

二、互联网+在我校后勤服务中的应用

() “互联网+”益民服务

信息发布系统: 搭建后勤门户网站,结合后勤微信公众号显示后勤部门最新新闻、通知、后勤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各中心值班人员与电话等,推送最新消息。尤其是关乎全新学生用水、用电、维权等生活问题,可同时借用校学生会权益部微信公众号和学校 BBS会员论坛同时发布通知,便于学生及时掌握信息,创建最便捷的一对一交流服务信息网。

网上报修系统: 传统的师生报修渠道是打电话给物业值班人员,再传达给维修人员。目前后勤维修员工可直接登录网上保修系统和微信报修公众号查看报修信息。并与库房管理系统相结合,通过信息记录与统计分析,查看维修人员的出工次数、设备的维修频率、库房设备剩余数量与师生对维修员工的满意程度等信息。

体检预约系统: 我校每年进行一次教职工体检,教职工所在不同院系和职能部门,预约时间不同,经常存在时间变更和家属人数变更等不确定情况,因此给统计人员带来不便。新增的网上体检预约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约的便捷性,进一步改善了校医院的服务水平。

车辆预约系统: 改变以往的电话预约方式,各学院、职能部门根据车辆型号、闲置时间自主灵活选择出行车辆,系统中统计出行时间与次数,记录各位司机的行车里程数,为薪酬、绩效考核提供数据参考。

() “互联网+”智慧能源

太阳能发电系统: 学校已投入使用 400 余台太阳能路灯,减少市电使用量,同时筹建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每年为学校节省 30万度用电量,给学校楼宇提供照明用电和插座用电。太阳能发电量与用电量通过数据采集装置上传至配电信息系统,在系统中查看太阳能系统节能量与碳排放量。

供暖温控系统: 在各个楼宇的供暖管道安装温控阀门,根据室外与室内温度变化,自动调整供暖温度,实现时事监控,并通过供暖温控平台灵活调整早晚、假期供暖温度,最大限度的节约天然气燃烧量。

能源监管平台: 目前学校已实现水网和配电网的实时监测,监测数据与三维地下管网和三维校园结合,实现可视化地下管网系统,建立图形化电子档案,查看设备的运行环境和状态,对出现故障或已过运行年限的设备进行报警提示,便于维修人员及时处理信息。已建成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供暖温控系统和学生公寓售电系统统一在能源监管平台实现集成,建立能源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各类能源消耗状态,挖掘节能潜力。

() “互联网+”高效办公

人事管理系统: 建立基础后勤人事档案,实现合同管理、保险管理、排班管理、考勤管理、审批管理、绩效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手段,由后勤办公室统筹管理各中心人事资料。

财务管理系统: 根据后勤各中心业务需求,财务系统实现相应的支出报销、预算管理、财务对账、支出分析、财务基础数据等功能,便于领导和办公室财务主管查看、掌握各项业务花费情况。

档案管理系统: 后勤历史档案经常以纸质存储,档案管理不到位,档案资料经常出现丢失现象。后勤信息管理员为各中心档案员分配权限,分别建立各中心档案管理系统,对于业务关联的中心,由后勤办公室选择共享信息。

办公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系统将事件报告、请示报告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会议管理、立项及理论研究等各项核心业务整合在系统中,实现后勤无纸化办公,提高职工办事效能效率。

三、“互联网+”服务的进一步思考

我校后勤已完成部分业务的“互联网 +” 服务,随着功能软件的投入使用,业务功能相对仍然单一,而“互联网 +”服务可以扩充到师生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和开发各中心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工作并适用于师生生活习惯、满足师生生活需求的“互联网+”服务,成为我们后勤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例如“微服务” 除了包含报修和信息推送的功能,还可覆盖信件查询、失物招领、浴室查询、建言互动和商贸超市促销等工作范围; 继续完善能源监管平台手机 APP 功能,全校师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客户端直接查看能源消费信息以及用能设备使用状态等等。

相信“互联网+” 服务,将为高校后勤开启一座新的里程碑,督促后勤员工不断创新,迎合师生需求,把后勤变为一个具有现代化魅力的新型服务行业。

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或思考

随着 “互联网 +” 在后勤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面对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单一的问题,如何让服务业务与时俱进? 面对后勤二级部门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如何完善运行机制、如何提高后勤队伍信息化能力? 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都需要后勤人强化问题意识,以创新精神直面矛盾,以创新能力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寻求破解难题之策。

要努力健全后勤信息化系统相关制度。制度为工作实施过程提供规范化、标准化参考依据,而成熟的信息化制度需要配套相对完善的业务,因此后勤信息化建设时,首先要有成熟的业务和对应工作人员。信息化制度的建立应在信息化系统建设和业务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并与人员“定岗定编” 制度相结合,实现工作流程的科学化管理。

要逐步完善后勤“互联网+”服务功能。服务多元化。后勤业务面广,可开发利用的信息化更多更具应用价值的服务系统,此外,已建成的系统之间应相互连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后勤信息化平台大数据集成,同时根据学校业务要求,与其他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要不断增强职工互联网应用意识与能力。高校后勤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信息化工作部署过程中,难免遇到部分人员排斥与反对,但随着 “互联网+”服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步培养老人们的互联网应用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后勤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后勤二级部门信息员的培训,将信息化系统与传统业务流程相结合,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始终强化宣传后勤“互联网+”服务。后勤每一项服务功能的信息化系统上线,在后勤员工熟练各项操作流程外,更重要的是广大师生的认知与应用,后勤的宣传工作是向师生打造后勤形象和宣扬后勤文化的重要窗口,“互联网+”服务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广泛性取决于宣传力度、宣传策划和创意,要充分整合利用后勤门户网站、校园网、迎新宣传册等宣传资源,打造一个被公众关注的全方位宣传平台。

关键字:

关注我们,后续将提供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