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人之大欲,也是国粹。从小到大,自己做饭的次数寥寥可数,常常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下得厨房,做出一手好菜,犒劳自己家人和朋友,那该多好。大三上学期,我有幸选到了《知味》选修课。转眼间,一学期的课程已经过去了,自己的收获也非常多,也许我还不能把菜色做得尽善尽美,但是对于饮食,对于学习、生活都有了新的认知。
将做饭进行到底
身边的朋友都很会做饭,而且花样颇多,偶尔在一起聚会,看到他们精湛的厨艺时,颇感羡慕。其实做饭是一种乐趣,过程很让人享受,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端到餐桌上品尝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油烟的煎熬。其实赞美的话,人人都爱听,它就是动力的源泉,父母的支持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一定要将做饭进行到底,实现自己的计划。做菜和学习一样,需要研究,检索,比较,记录,思考,进而创造。下厨房必须要学会去了解温度和食材的关系,调料和食材的关系。必须要有“知其所以然”的意识,才能学好做菜。通过不同食材的搭配,不同菜品的烹饪,不仅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还可以找到创新的灵感。
孰能生巧,勤能补拙
起初我刀工很差,助教老师告诉我没有切不好的菜,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切出标准的丁、丝、片、块。于是回到家或者在课上,我多多尝试练习刀工,切丝切块切鱼切段。次数多了,从洗菜,沥水,各种切菜方式,到油温,花椒葱姜蒜,各式调料怎么放何时放,多多尝试,慢慢也就熟练了。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好,在36个课时中,学会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菜品,更是懂得了如何运用食材去炒菜,如何利用自己大胆的尝试去创新。
做人就像做饭
做人就像做饭,要学会享受过程,无论是行走在路上还是平淡的原地生活,我们都要把学习或者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收获。做饭不是个“急功近利”的事情,不会很快的看到成果,就像我们做人,要有长远的目光与心态,永远不能为一时利益而放弃自身的准则。尝试与猎奇是人的另一种本性,做菜需要不断的尝试,那做人要不要经常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呢?有的人正是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才会知道自己最适合干什么,有的人则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每个生命都要好好享受这个未知的过程,以此来彰显我们的存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回顾这一个学期的《知味》课程,可能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课之一了,我们学习了回锅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经典川菜,也了解了包子、饺子的做法,更领略了面塑的独特魅力,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民以食为天,大学专业课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生活立本的技能,做饭难道不应该和专业课工作技能一样重要吗?《知味》课程教的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它交给我最重要的不是那每周的一道菜,而是如何学做饭,如何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索,去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学会了“渔”,在未来生活中会慢慢获得很多的“大鱼”。
很感谢《知味》课所教会我的一些道理,衷心的希望有更多的成电学子能够学到除了工科理论知识之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教育的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